* 新闻详情- */>
个人简介
赵小阳教授于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殖与不育症发病机制。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五)、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国际转基因协会首届青年科学家奖、日本实验动物学会——国际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多项奖励。曾于2009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文章,证明iPS细胞能够发育为四倍体补偿小鼠,表明iPS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相同的体内发育能力,该工作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9十大医学突破以及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12年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Nature文章,证明具有多能性的单倍体干细胞可以使卵母细胞受精,获得可育的转基因后代,为辅助生殖技术及生殖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该工作与另一项单倍体干细胞工作共同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近年来在生殖细胞发育及体外配子分化领域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证明遗传突变导致不育症小鼠可以通过干细胞手段恢复生育能力(Cell Research, 2015),在体外首次实现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获得功能配子(Cell stem cell,2016),受到Nature, Science, Cell等多个权威科研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英国BBC、中国新华社等大众媒体也进行了追踪报道。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凯尔·奥威格、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维托里奥·塞巴斯蒂亚诺、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教授彼得·多诺万等多名专家在评论这项研究时说,这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该工作入选了健康报社评选(国家卫计委指导)的“2016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体细胞重编程及干细胞技术、基因修饰技术等在生殖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致力于研发干细胞再生医学及辅助生殖新技术。发表包括Nature,Cell Stem Cell, Nature Protocols,JBC,Cell Research,Stem Cells,Developmental Biology等在内的研究论文40多篇,申报专利4项。他通过四倍体补偿获得了第一只“all-iPSC”小鼠(Nature,2009),率先证明了具有多能性的单倍体干细胞可获得可育的转基因后代,这为辅助生殖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Nature,2012)。随后,他的团队首次建立了由ES获得功能配子的分化系统(Cell stem cell,2016),并在单细胞尺度研究了人类精子发生过程的分子机制和不育症的发病机制,这为不育症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方案(Cell stem cell,2018)。
实验室剪影
更多关注Naturebios微信视频号、快手号和B站(同名)